新闻动态
新闻
工作动态
当前位置: 首页 > 新闻动态 > 新闻 > 正文
新闻
上海交通大学深入推进卓越工程师培养改革
发布时间 : 2023-10-09浏览次数:

教育部简报〔2023〕第21期

上海交通大学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,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,牢记为党育人、为国育才初心使命,积极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趋势,紧紧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,以推进卓越工程师学院试点为抓手,在优秀人才选拔、课程体系改革、专业能力塑造、产教协同育人、长效机制构建等方面持续发力,加快打造中国特色、世界水平的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,努力走好战略人才自主培养之路。

严把“入口关”,在提高研究生生源质量上出实招。学校高度重视工程硕士、博士专项招生选拔,由校领导牵头负责,精心制定招生工作方案;成立招生工作联系组和考核组,由研究生院、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等校内部门和20家试点合作企业负责人以及相关专业领域知名专家学者组成,着力提升校企联合招生选拔工作科学性、精准性、协同性。组织各院系与企业紧密对接,深入了解企业人才需求,科学确定招生专业、拟合作导师团队等。加强宣传动员,校企联合开展招生政策宣讲,把专项培养的创新点和含金量讲足、讲透、讲清,鼓励吸引更多优秀学生申报。严格考核标准,对标对表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,加强对学生基础理论知识、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能力、协同合作能力、创新潜质、长期从事相关工程领域科学研究和工作的兴趣意愿等方面考察,全面考核、择优录取。

提升“思维力”,在培育工程师核心素养上务实功。坚持“价值塑造、学科交叉、综合发展”基本理念,强化以“人文精神、社会责任、工程伦理、思维方法”为内涵的素养教育,着力培养学生系统性、全局性、战略性的“大工程”思维与认知。在课程设置方面,将人文知识素养与职业发展能力培养紧密结合,夯实具有解决综合性、系统性、复杂性的工程技术问题所必需的多学科知识储备,培养适应未来行业产业创新发展、能扎根工程实践和生产一线的卓越工程技术人才。整合校内资源,重点打造“用户体验与设计心理”“工程师与知识产权法”等复合素养课程,帮助学生掌握以用户为中心的产品和服务设计方法,提升工程类知识产权保护基本知识积累和产权保护意识。充分发掘利用“科学家精神”教育资源,依托全国首批“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”——钱学森图书馆,全面宣传展示以钱学森为代表的老一辈科技工作者的科学成就、治学精神、高尚品德和爱国情怀;开设“科学家精神教育”读懂中国思政选修课等,教育引导学生坚定信念、矢志报国;深入研究阐释航空航天、船舶海洋、数理科学、工程技术、医学等领域知名科学家的成长路径、创新思维方法等,促进学生激发创新潜力、勇攀科学高峰。

强化“专业性”,在建设高质量课程体系上见真章。以国家战略和行业发展需求为导向,通过“大工程问题牵引、线上线下联动、产出导向设计”三项举措,建设“工程实践与理论知识深度互动、真问题与真学问紧密闭环”的卓越工程师课程体系。优化设计500余门知识整合度高、实践结合度紧、学习挑战度大的课程,其中工科核心课程190余门,着力打造理论与实践相互融合的课程体系,引导学生加强整体性和系统性学习,提升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分析能力。组建核心课程虚拟教研室,推动校内教授、校外总工程师联合备课授课,采用案例式、项目式等教学方式剖析重大工程案例中的科学问题,使专业理论、先进技术、行业规范和工程经验有机结合,实现“真问题进课堂、真学问服务大工程”。构建“评价—反馈—整改”的课程评价体系,对立项重点建设的校企合作课程开展督导评价、校企同行评价、学生评价、教师自评等,将各方对教学效果的评价和意见及时反馈教师,帮助教师持续改进课程设计和育人方式,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,着力提高学生知识应用能力、实践创新能力与职业发展能力。

营造“生态圈”,在构建协同育人新机制上求实效。坚持校企双主体产教协同育人,制定《专业学位研究生行业导师选聘管理办法》《联培基地学生管理办法》等文件,按照“联合招生、合作培养、双重管理、资源(成果)共享”原则,大力推进管理机制与组织建设。持续完善理事会治理制度,校企共同组建联合培养工作专家组,遴选该领域专家担任组长兼项目主任,共同研究推动学生培养方案制定、实践项目遴选、导师选聘等工作。制定校企合作课程项目实施与管理细则、校企合作课程建设质量评价管理方案,明确校企合作课程建设标准及质量要求、工程硕博士培养需求以及课程规划、课程目标、课程要求、教学大纲、考核方式等,进一步强化制度机制保障。遵循人才培养规律、行业和企业发展规律,建立由企业专家和校内教师组成的教学评价委员会,对学生的项目展示、团队大作业进行评审打分,推动校企共同评价学生学习成果。建立校企课程衔接融通机制,面向“卡脖子”问题、企业一线需求等深化产教融合,基于项目开展教学,推动全过程、跨学科、综合性工程科技创新实践。依托大学科技园、学生创新中心等,与行业企业共建人工智能、云计算等重点实验室,每年开设100余门企业课程及项目,让学生紧跟前沿发展、提高实践应用能力,努力成长为爱党报国、敬业奉献、具有突出技术创新能力、善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卓越工程师。